close

  今年3月,芷江侗族自治縣和翔輝鴻養鴨合作社股東分紅大會,每個入股貧困戶分紅4000元。(資料照片)李茂濤 攝
  本報記者 李偉鋒 柳德新 通訊員 唐蓉
  6月6日,一場暴雨剛過。通往芷江侗族自治縣岩橋鄉石板溪村的路上,滑坡、塌方等水毀現場不時出現,行進頗費周折。
  石板溪村是省定貧困村。板慄組貧困戶肖世松的家,坐落在一小山坡上,幾間簡陋的舊木房前,有一排新砌的水泥欄桿。
  “坐外面舒服點。”剛從田裡清理禾苗回來的肖世松,邀請記者在房子前坪落座。眼前這棟有一把年紀的木房子,住了他一家四代、8個人。
  “趁雨停了,請假回來把被水沖毀的禾苗、田埂弄一下。鴨場那邊事情多,我得儘快回去。”肖世松說的鴨場,是指和翔輝鴻養鴨合作社,也是他脫貧致富的希望所在。
  為了脫貧,肖世松一直在努力。打過工,由於沒技術,沒掙幾個錢;養過豬,沒摸準行情,賠進去了;想搞其他種養業,沒本錢。
  2013年3月,機會終於來了。縣扶貧辦到村上,動員農戶入股當地龍頭企業和翔鴨業領辦的和翔輝鴻養鴨合作社。
  “入股要錢,這錢在哪裡?剛開始沒怎麼上心。後來縣扶貧辦在村上開會一解釋,信心立馬有了!”肖世松告訴記者,縣扶貧辦牽頭,組織和翔鴨業、縣農業銀行,到村裡來動員:由縣扶貧辦牽線,由和翔鴨業擔保,每個貧困戶可以從縣農業銀行貸款5萬元作為股本,投資到和翔輝鴻養鴨合作社,發展芷江鴨養殖。1年以後,貸款本金歸還銀行;貸款利息,由縣扶貧辦從每個參股貧困人口400元/年的直接幫扶資金中支付,差額部分由合作社從其養殖利潤中補足。入股農戶按各自股份,從合作社的養殖利潤中獲得投資回報。
  動員會那天,全村200多人到會,村部坪里坐得滿滿噹噹。肖世松一盤算:入股的錢,銀行給解決了;貸款利息,縣扶貧辦和公司出了;鴨子,是合作社養,自己風險小、不操心。也就是說,不掏一分錢,就可從合作社分紅,“這借雞生蛋的事,當然搞得!”
  很快,肖世松就辦好貸款、入股手續,當上了股東。和肖世松同樣當股東的,有94個貧困戶。為規避風險,和翔鴨業出資1.4萬餘元,為每戶貸款參股扶貧對象購買150元的“國壽小額貸款貸款人意外傷害保險”。
  好運還在後頭。2013年4月,和翔輝鴻養鴨合作社優先招聘貧困戶到鴨場做事,肖世松因此成為一名領薪水的飼養員。
  採訪中,記者隨肖世松回到位於岩橋村的鴨場,一大群鴨子“嘎嘎”圍了上來。肖世松抓起一把飼料,隨手撒了出去,數百隻鴨子頓時哄搶起來。
  談起養鴨,肖世松頭頭是道:喂養次數、飼料搭配,都有一套嚴格的標準,“7到15天的雛鴨,每天喂4餐,每餐按一隻鴨子一兩至一兩半的量投放飼料;半個月後,每餐按2兩的量投食。”
  “鴨子住得也舒服,你看那下麵是尺把厚的生態菌發酵床。”肖世松指著鴨子身下的墊料比划著:糞便什麼的,全部被髮酵床吸納、消化了,聞不到臭味、也不外排。
  收入怎麼樣?
  “每月1800元的底薪,再根據加班、考勤、勞動強度等,另外算錢。”肖世松笑著告訴記者,從去年4月進場到年底,9個月時間,他領了2.8萬元工資,“我家房子前的水泥欄桿,就是靠養鴨掙的錢新建的。”
  一年下來,94個貧困戶不僅當了股東,還分了紅。今年3月,和翔輝鴻養鴨合作社給94個參股貧困戶每戶分紅4000元。
  “本來還可以多分一點紅,但去年碰上禽流感,鴨子價格跌得厲害,合作社利潤受到影響,但也是很可觀了。”
  “今年還入股嗎?”
  “入,肯定入!”瞧著歡快的鴨群,肖世松答得很爽快,“入股可分紅,做事有工錢,一年下來,可以掙好幾萬。再這麼搞幾年,我不但能脫貧,還能致富!”
  ■鄉村夜談
  產業扶貧必須走新路
  省扶貧辦主任 王志群
  芷江侗族自治縣採取“扶貧對象+龍頭企業+銀行”的模式,通過企業擔保、政府貼息、保險介入,在龍頭企業帶動下,貧困戶當了股東分了紅,放大了財政扶貧資金效應,是產業扶貧的有益探索。
  扶貧開發,產業帶動是根本。開展產業扶貧,要把落腳點放在扶貧上,要瞄準貧困戶。但貧困戶普遍存在技術、管理、信息等不足,需要專業大戶和龍頭企業帶動。因此,實施產業扶貧,要實現“四跟四走”:資金跟著窮人走,窮人跟著能人走,窮人、能人跟著產業項目走,產業項目跟著市場走。芷江的這個例子,就是“四跟四走”的生動體現,實現了貧困戶、龍頭企業、銀行的多贏。  (原標題:貧困戶當上股東分了紅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ug72ughlz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